杏林名医之:河南省青苗人才培养指导老师杨银
三门峡市中医院脾胃病专家杨银良主任行医四十余载,用岐黄之术,赤诚之心,良医之爱,精勤不倦,为数以万计的父老乡亲诊病驱疾,谱写了一曲曲救死扶伤的生命赞歌,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让我们走近他,一起来感知他动人的杏林故事……
杨银良,1963年1月出生,中共党员,主任医师。他的学医之梦是秉承家训的教诲,在童年时代就点燃了学医之光,祖训灌输“耕读”理念,勤于耕田,善于读书,传承的是学习为先,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读书的种子,立志成为一名良医。高考如愿进入中医院校,细读经典,背诵内难,三年寒窗,涉猎群书,博采众长,获取优秀毕业证书。步入临床,用岐黄之术,赤诚之心,良医之爱,精勤不倦,解百姓之苦,做济世之事。行医四十载,为数以万计的父老乡亲诊病驱疾,谱写了一曲曲救死扶伤的生命赞歌。
一、重临床,求疗效,愈病是目标
“熟读王叔和,不如临证多”,从学医的第一天开始,他就把这一至理名言内记于心,外化于行,始终以临床接诊病人为第—要务,利用一切时间为病人服务。为了最大限度接诊,至今未曾享受公休假,无完整的礼拜天,没有节假日的概念,只要病人需要,他想方设法第一时间赶到,把诊病当成一种爱好,体现在日常生活中。每天披星戴月是常事、废寝忘食成习惯,胸中装着病人,心里念着患者。这一幕幕的工作场景,就是他忘我奉献的真实写照。
有—次他患病发烧,卧床在家休息,刚接到电话,就不顾年迈老母亲的劝阻,起床后就赶到医院;有—次他刚做完腹部手术,线还未拆,由于积攒病人较多,他就拖着病躯,提前上班。他一心扑到临床上,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,门诊量总是名列前茅,月诊病人数以千计。中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,需要多临床,并善于总结,勤于探索。由于门诊量大,每天无论接诊多少病人,他都能善始善终,抓重点,抓细节,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,确保了诊断质量。
二、德为先,爱是魂,良医贵精诚
医者仁心。范仲淹至理名言“不做良相,便为良医”。作为一名医生首要的是良好的人品、高尚的医德。每天面对的群体大多是百病缠身的患者,常年病痛的折磨,为治疗疾病到处奔波,有的疑难杂症,求助无门,心情沮丧,万念俱灰,同时内心还有期待,希望绝处逢生。那么作为一名医生,要感同身受、以诚相待,给病人信心和依靠,视病人如家人、同朋友,为解除他们的痛苦而全身心投入,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。他主动为贫困老人减免挂号费,为市区行动不便的患者义诊,下班后为周边地区患者上门服务,冒雨出诊,感动病人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“人民的好医生”。他还为病区患者免费提供爱心早餐,还经常通过电话为患者解释病情,通过微信为患者开方,竭尽所能,提供帮助。做到处方力求精准,检查尽量合理,匠心开药减少费用。有一位退休干部,为他的精诚感动,查房时突然提出鞠躬致谢!这是作为医生接受到的最高荣誉。
三、勇攻关,敢解难,中医除顽疾
作为一名医生,不但有好的医德,更重要有好的医术,治好疾病是硬道理。发愤图强,虚心学习,取各家之长,治疗疑难杂症。治疗半径辐射放大周边。湖北一名溃疡性结肠炎用中药调理,效果良好。一例罕少见疾病淀粉样变性确诊后没有好的疗效,慕名而来,当时病人有家属陪伴,气短汗出,心悸,全身浮肿,已经失去治疗信心,他给病人反复沟通,让病人坚信中医疗效,调整心态。用中医的经典方剂进行调理奇迹般地好转了,治疗半年后,基本恢复健康。这样类似的病人很多,都能潜心研究,敢为人先,挑战疑难。另辟蹊径,治愈痼疾。
四、重传承,带团队,树医者形象
他是河南省青苗人才培养指导老师,平常也带有多名进修医生言传身教,答疑解惑,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毫无保留地传授。接诊病人时,给学生讲解要点,手把手地进行指导用药,并强调中医思维,让学生尽早掌握要点和辨证难点。同时制作课件,督促学生认真学习,使学生们快速成长,造福一方百姓。
五、治未病,辨体质,讲堂促健康
他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,以王琦大师和黄煌大家创立的体质辨识为临床遵循,通过药膳、茶饮、足浴等中药调理,进行纠偏。同时深入企事业、学校、机关等单位,讲解中医养生保健等知识,传播中医文化,促进全民健康。
—分耕耘—分收获。正是他的付出,赢得患者好评,先后收到锦旗30余面,字幅10余条,匾牌5块。他先后获得了“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”、“全省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”、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好医生”等称号,年度考核多次荣获“优秀”。
上一篇:杏林名医之:河南省名中医张书生